张眺(1901-1934)原名张星芝,字鹤眺,笔名叶林、耶林、贾鱼等。山东潍县人。父亲是一位中学国文教员。少年时代酷爱诗歌、绘画。青年时代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,积极参加爱国反帝运动,后来参加中国共产党。1927年国共两党分裂,他正在山东艺专学习绘画,从血泊中逃离济南。1929年春,考去杭州国立艺术院研究部专攻西画。因为家境清寒,与好友李可染栖身于岳坟喜福庵内。
张眺天资惠敏,勤奋好学,成绩超群。他的木炭画、油画,扎实精湛,典雅别致;钢笔画用线生动,形神兼备,深得林风眠院长、克罗多教授赞赏。但是他对现实和人生更充满着热烈的追求。文学、艺术、哲学和政治,他都加以研究并且有深刻精辟的见解。他对同学热情诚恳,有一种兄长之风;同时又诙谐幽默,有一种亲切之感。当时的中国打地一片腥风血雨,美术园地也是一股复古崇洋的氛围。一些正直的艺术青年十分苦恼,他们常常探讨着争辩着:人生是什么?艺术往何处去?在这样的时候张眺开始总是微笑着谛听着,当大家争论得不可开交时,他发言了。许多似乎混沌不清、复杂错综的问题,经他通俗具体的剖析,却又显得这样简单明了,他总是强调:有志青年要去创造理想的社会,艺术必须反映劳苦大众的生活。大家发现,宏伟深邃的真理,从张眺口中说出是单纯而朴实的,同学们喜欢敬重这位老大哥。李可染专业佼佼,大家称他“李艺术”,张眺理论精深,大家呼他“张理论”,在喜福庵里,经常会聚集着一批思想好、专业好的同窗好友。
于是,这些同学开始组织自己的社团,在张眺的策划下,左翼社团“泼波社”成立了,这是一个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社团,以开展无产阶级大众文艺为宗旨,约20多人先在校内出版壁报,后又通过社会关系在杭州《国民日报》开辟《泼波》副刊。此时它还是一个单纯的学术性团体,没有既定的政治方向。张眺也是其中的一名社员,在介绍社员阅读卢那卡察斯基和普列汉诺夫的《艺术论》,鲁迅的译著和《语丝》、《莽原》、《奔流》等杂志。在张眺和其他进步社员的影响下“一八艺社”逐渐左倾,后来又得到鲁迅先生的扶植与指导。“一八艺社”揭开了声势浩大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序幕,成为中国革命美术史中的一座丰碑。“一八艺社”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他们无不怀念这位当年的引路人。凡是当时与张眺同学过的人都把他视为老大哥和良师益友。李可染在“文革”中回忆说:“我发现他对中外古今的书涉猎极多,有不少低年级同学团结在他周围,常在一些业务好,细想纯正的同学谈话,循循善诱。我和他同窗学习,朝夕谈心,主要话题是中国社会前途和新兴艺术道路,使我对艺术和社会有比较正确的认识。我无时不在怀念这位终生的挚友。”
张眺生活淡泊,一领青衫,一箱书画;不吸烟、不饮酒,也不喝茶。饭食简单,一万黄芽菜或油冬儿,也吃得津津有味。当他和伙伴们漫步在孤山、白堤、畅谈理想,便会快活得象一个天真的孩子。但他是一个老练的革命家,他在《党义》课本上写较好的评语,以此迷惑敌人。
由于“泼波社”被敌人破坏,张眺暴露。1930年春的一个下午,张眺被捕关入浙江陆监狱。二,三个月后被林凤眠保释出狱。后来当局发现错放,张眺以逃避到上海去了。张眺在上海曾给同学写信,署名“你猜我是谁”;也给林院长写信,劝他到苏联去参观研究。他在上海先参加“左联”活动,与冯雪峰等组织暑期文艺补习班,主讲“大众的文学与艺术”。又与江丰等组织成立上海“一八艺社”,并发起成立“中国左翼美术家学会”,任党的领导。1933年出任“左联”党团书记。在担任领导工作期间还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文学和美术作品。现在已发现的有短篇小说《林中》、《月台上》、《开辟》、《白沫》、《晚潮》、《白骨塔》和以工农为题材的人物素描、反帝漫画和为丁玲的小说《水》所作的插图。
1933年初,被中共中央派往闽浙贑苏区工作。在3月18日的闽浙贑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主席团成员,后被任命为闽浙贑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。他曾提出10项文化工作要点并加以实施,使苏区的文化工作有很大发展。1934年11月,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北上抗日,张眺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。不久,在王明“左”倾路线指导下,肃反扩大化,张眺被害,年仅35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