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一川是我国著名的版画家、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。他原名胡以撰,胡一川是他的笔名。1910 年4 月16 日生于福建省永定县下洋中川务滋楼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。童年时,他就聪明好学,但是由于家境清贫,战乱频仍,使他很早就领略了世态炎凉。父亲在海外的微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,母亲又在一次鼠疫流行中去世。少年胡一川只好与乡亲们一道飘洋过海,到南洋去与父亲相依为命。为了使孩子摆脱南洋殖民当局统治下蒙受凌辱和盘剥的苦难生活,父亲咬紧牙关,攒下几个钱,把他送进小学读书。1925 年,十五岁的胡一川从爪哇沙拉笛歌中华会馆毕业,又被父亲送回故国,考入厦门集美师范学校,从著名画家张书学习国画。从此,他便与笔墨丹青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忧患的生活使他的思想成熟得很快。大革命前夕的社会思潮,使他不满于现实的朦胧意识发展为反抗的行动。在他入学的第二年,集美师范的学生不堪忍受反动当局的压迫而掀起学潮,胡一川不但参与其中,并充当小组长。学校当局请鲁迅先生前来规劝学生,鲁迅先生却支持学生们的反抗行动。从此,作为青年思想领袖的鲁迅先生的形象深刻在胡一川心中,成为他崇拜的对象。集美师范四年学业期满,为了进一步深造,胡一川又于1929 年考入著名的国立杭州艺专,从潘天寿、李苦禅等名家学习国画,从法国教授克罗多学习素描和油画,为他以后从事艺术创作打下了厚实的基础。在具有进步思想的校长林风眠的鼓励下,他于同年参加了由进步学生组成的“一八艺社冶,并与上海的进步青年画家们取得联系。
1930 年,鲁迅先生倡导并发起新兴木刻运动,胡一川成为最早的响应者之一,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,开始学习木刻。不久,他作为发起人之一,又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,以木刻为武器进行革命的宣传工作,因此曾遭反动当局的逮捕。同年,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
1931 年5 月,上海每日新闻社为推动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,举办了“ 一八艺社冶习作展览会。鲁迅先生为这次展览借了会场,并为“ 一八艺社冶出的画册写了一篇《“一八艺社冶习作展览会小引》,对青年木刻家们给予极大的鼓舞。胡一川亲自把他的作品《饥民》、《囚徒》、《失业工人》、《阐北工人》、《恐惧》等带到上海参加展出。这些作品的内容都是表现国统区工农群众悲惨遭遇的,风格鲜明而独特,受到普遍的赞扬。加之这是上海首次展出木刻作品,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。后来鲁迅先生把《饥民》和《失业工人》收入中国现代木刻的选集里。
“九一八冶事变后,胡一川走上了宣传抗日救亡的道路,以木刻为武器,创作了许多富有鼓动性的作品。《到前线去》就是他这时期的代表作。这幅作品曾在“ 上海援助东北义勇军展览会冶和“ MK 木刻展览会冶展出,后来被鲁迅先生所收藏。除以木刻宣传抗日外,他还与“ 一八艺社冶的同志到绍兴去讲演,到南京去请愿。1932 年7 月,他被派到上海去参加反对上海停战协定的会议,国民党当局逮捕了参加大会的九十多人,他有幸逃出,继续投入斗争。这时浙江省共青团的两位领导人被捕,国民党省党部派一人到杭州艺专当训育主任,又由于鲁迅先生为“ 一八艺社冶写了文章,学校当局便于当年秋天解散了“ 一八艺社冶,胡一川和另一些同学被学校开除。胡一川在友人的资助下来到上海,参加了上海木刻研究会“ 野风冶等画会的活动。
1933 年,胡一川投身于工人运动,参加了工联,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在工联中,他负责编辑《工人画报》,影响很大。他的活动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。当年七月,他与蔡若虹等同志被捕。他二次入狱,过了三年的铁窗生活,曾与邓中夏同志同在监狱中。他领导了一次为改善生活条件而进行的罢饭斗争,因此被判钉四十天脚镣。严酷的狱中生活并没有使他放下画笔,他画了一套连环画《大兴纱厂》,散发到工联。这是他根据自己到工厂调查工人的悲惨生活所得印象而画的。1936 年他出狱后,为了避开国民党特务的监视,到厦门《星光日报》当木刻记者,并在厦门美专任木刻教员,组织过厦门“ 海流木刻研究会冶,继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。此外,他还组织过厦门学生歌咏队,深入群众,宣传抗日。
1937 年“七七冶事变后,胡一川毅然奔赴延安,成为最早到延安的美术工作者之一。胡一川首先在“ 儿童剧团冶教唱救亡歌曲和刻木刻, 在延安街头创办“ 木刻壁报冶,宣传革命,宣传抗日。“儿童剧团冶和“抗战剧团冶合并后,他任副团长,曾到合阝阳、韩城一带进行演出活动。这期间,他创作了《组织起来》、《肃清汉奸托匪》、《交公粮》、《抗战群众大会》等木刻作品。同年,他又参加了周扬、成仿吾、吕骥、艾思奇等人发起成立的“文抗冶组织。
1938 年鲁迅文艺学院成立,胡一川到该校任教。当年冬天,当鲁艺学生毕业时,他组织起“ 鲁艺木刻工作团冶并任团长,与彦涵、罗工柳、华山、杨筠、邹雅等同学从延安出发,渡过黄河,到达太行山区敌后根据地,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和决死队等部进行战地宣传。1939 年冬,他们创办了木刻工厂,印制了大量的水印木刻。根据北方局宣传部长李大章同志提出的为老百姓创作新年画的建议,他们立即行动,请来刻字工人,买来廉价的有光纸,用民间染布的颜料,创作和印刷了大批新年画,受到群众的欢迎。当时,彭德怀同志接到木刻工作团赠给的新年画后十分高兴,特意写了一封表扬信,称赞他们通过新年画这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抗战要求,起了动员群众参加抗日队伍的作用,在艺术民族化、大众化的道路上“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冶。鲁艺木刻工作团在敌后创作了几十幅作品,印制了数千张,其中胡一川同志创作了《军民合作》、《坚持抗战,反对投降》、《破路》、《开荒》、《模范班》、《参军》和《十大任务》组画等。他还起草并发表了“ 致木刻工作者的信冶一文,信中明确提出文艺工作者的方向、任务和服务对象等问题。在敌后活动期间,胡一川曾以新华日报华北版记者名义,参加了一二九师的一次粉碎敌人“ 九路围攻冶的战斗,经历了严酷的战斗洗礼。
1941 年,鲁艺木刻工作团带着大量的年画、宣传画、连环画和标语等返回延安,举办了一次展览会。这些反映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一家、共同抗战的作品,以其题材的新颖、浓厚的火药味和乡土气息吸引了广大群众,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,成为当时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。在展出的大量作品中,有胡一川创作的数十幅。延安展出后,又被送到重庆展出,同样引起各界的强烈反响。而后又选出一部分作品送到苏联展出,现在收藏于莫斯科东方博物馆内。
1942 年,胡一川参加了文艺座谈会,聆听了毛主席的重要讲话。他在这一年又创作了《不让敌人通过》、《胜利归来》、《牛犋变工队》、《攻城》等套色木刻作品。解放战争开始后,胡一川随军转战各地,曾七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,渡过白洋淀,参加解放天津的战斗。1948年天津解放时,他任天津美术工作队队长、军管会代表,负责接收美术部门的工作。1949 年北平解放,他参加了全国文联第一次代表大会,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他受中央的委托,和著名画家徐悲鸿一起创建中央美术学院,并任该院党组书记和教授。
繁重的领导工作并没有使他忘记艺术。原来在张家口刚解放时,他曾买到敌人逃跑时丢下的油画工具。到北京后,他认为应该适应城市需要,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艺术要求,除国画、版画、年画、连环画应继续发展以外,也应提倡油画和雕塑,于是开始放弃了二十年的油画创作,于1950 年创作了大型油画《开镣》。该画现藏于革命历史博物馆。作品形象地展出了祖国由黑暗转向光明的历史时刻,被誉为纪念碑式的历史画卷。
1953 年, 胡一川到武汉筹建中南美专, 并任校长。
1957 年,为改变全国美术院校布局不合理现象,将中南美专迁往广州,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,他任该院院长。“文化大革命冶期间,他也受到冲击,但以后仍任该院院长。现任该院顾问。
1957 年,胡一川曾参加在苏联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,并任美术作品的评选委员。联欢节后又去波兰等国访问。1981 年又曾去英国访问和考察。解放后胡一川的创作以油画为主,除《开镣》外,主要作品还有《前夜》、《挖地道》、《过鸭绿江》、《过雪山》、《偏桥》、《大雪山》、《列宁草棚》、《列宁墓》、《奇石》、《石门》、《汕头风光》、《海南铁矿》、《开平码头》、《山海关》、《龙岩富铁》、《我的故乡———永定中川》、《芦下坝水电站》、《闽西探宝》、《广海村景》、《万县大桥》、《九江》、《西湖风帆》、《运石》、《古寨门》、《剑池》、《东海岸》、《八字桥》、
《黄山夕照》、《特区建设一角》等等,出版有《胡一川油画风景选集》、《胡一川画集》。北京、天津、广州等地都举办过他的个人画展。1981 年1 月29 日,由中国美术家协会、美协广东分会和广州美术学院共同举办的“ 胡一川画展冶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,展出版画作品二十八件,油画八十一件。1 月30 日,中国美术家协会、中国美协广东分会、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,在北京举行茶话会,祝贺胡一川从事艺术活动五十五周年。中国文联主席周扬、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贺敬之和中国美协副主席蔡若虹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古元、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彦涵等同志曾先后在会上讲话祝贺。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贺信中,称赞胡一川是“我国最早的革命美术家和美术活动家,是一位坚强的无产阶级文艺战士冶。这是对他一生战斗和劳绩的正确评价。
胡一川一生所走的道路,是一个坚定的革命家的道路,一个正直的艺术家的道路。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家,他经历过严酷的斗争,无论是在国民党统治区还是延安抗日根据地,也无论是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还是在和平建设的日子里,他都无条件地服务革命的需要,表现出无私的献身精神。作为一个正直的艺术家,从杭州、上海、厦门到延安、敌后和解放后的领导工作岗位上,从敌人的监狱里、战斗的进军中和繁忙工作中仅有的空闲时间里,他都从未放下刻刀和画笔,为了作画,他写过检查,受过处分,他仍偷偷地画,提心吊胆地画。他作画不是为了个人名利,甚至从未想过出画册,搞画展,表现出一位真正艺术家的崇高追求。他的斗争、他的艺术是与他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,这一理想符合共产党人的生活目标。画如其人。胡一川的作品是他的性格的最好的表现。无论是他的木刻还是他的油画,都具有一种质朴、粗壮、含蓄、抒情的格调,紧紧地把握住现实生活的题材,又追求表现上的形式美。他的创作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: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;四十年代;解放后至八十年代。前期和中期以木刻为主,后期则以油画创作为主。前期的木刻,在内容上是表现工农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反抗斗争,风格粗犷有力,黑白对比十分鲜明。中期的木刻创作反映的是延安、敌后、战争年代的生活,内容是生产劳动、军民一家、杀敌立功等,风格明朗、简洁明快、色彩强烈,而且保留了前期木刻中那种粗犷豪迈的特点。形成这种风格与他的经历有关。早在杭州艺专学习时他就对油画色彩和绘画形式美有了深刻的理解,后来又受到德国与苏联早期版画中的表现主义的影响。他于1932 年创作的《到前线去》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他前期木刻的风格特征。在这幅画中,作者要表现的是:反抗日寇、抵御外侮的呼声已经响彻中国大地;工人在狂呼,烟囱在摇晃。粗壮的刀法和强烈的黑白,意在渲泄画家的情绪;变了形的人和景物,特写和叠印式的构图,是表现画家不可抑制的热情的恰当形式。由于生活的变迁,画家从乌烟瘴气的大都会来到一片光明的抗日根据地,接触到的是纯朴而温厚的北方农民,而且受到民间木版年画和窗花剪纸等形式的影响,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。他这一时期的木刻创作风格可以从《牛犋变工》中显示出来,除保留了前期那种粗壮、鲜明的特点外,又变得更为简洁、明快、严密和坚实了,加之色彩的运用,构图、造型、线条等因素的配合,使作品产生一种鲜明、丰富、雄浑、和谐的艺术效果。
胡一川的油画创作,有不少属于纪念碑式的革命画卷,如《开镣》、《前夜》、《挖地道》、《过雪山》等。这些作品凝聚着画家数十年来对革命的深思和激,也确立了他独特的油画风格———简练、厚重、富有中国气派、丰富而含蓄的色彩美。《大雪山》一幅,有如一曲雄壮的乐章,云、雪、山互相映照,不但表现出大自然的壮美,而且表现出人们的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所结下的姻缘,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,《偏桥》与《列宁草棚》都属于这类作品。景物不繁、主题突出,是胡一川绘画的独特之点。这证明画家具有掌握对象的特征和高度概括的艺术表现力,这与他长期的版画创作及早年学到的中国画技巧有关。胡一川在总结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,要搞好创作,一要不断提高思想,使主观适应客观,分清事物的表象与实质、善与美;二要不断深入生活,避免公式化、概念化;三要不断提高技巧,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发挥艺术感染力;四要批判地学习中外古今的绘画传统,实现形式与风格的多样化;五要不断总结经验,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,进而求得在艺术上有所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