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
1949 年3 月24 日,一位奔波于湘、黔边区,传播革命真理,培养革命青年,为人民解放事业顽强战斗的中国共产党党员,马元熊,在铜仁县川硐区的九股坡壮烈牺牲了。但是,他的名字,他的业绩,他的精神却永世长存。马元熊,1918 年6 月2 日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城关复仁坳一个贫民的家庭。父亲马锦堂原籍石阡县人,以教书为职业,迁来铜仁定居。生母田氏,在元熊周岁时病逝。元熊与姐元昭、元多、赖继母杨氏抚养,家境贫寒,仅靠其父教书维持生活。
1924 年,元熊六岁,入铜仁县城南小学(现逸群小学)读书。次年,慈父病逝,虽然家庭日趋艰难,但元熊自觉刻苦学习,1930 年冬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校。1931 年春,元熊考入铜(仁)、松(桃)、江(口)、省(溪) 即万山四县联立中学。1933 年毕业后,受聘任教于铜仁私立端模小学。
1938 年国立第三中学在铜仁创立,元熊考入该校高中部,后肄业。由于三中师生均系从江浙一带流亡来铜,在党的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,元熊积极参加进步教师刘苇等组织的进步读书活动和抗日宣传队,曾徒步八十余华里山路,深入到苗族集聚地区的牛朗、沙坝等村寨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,并同当地农民合影留念。
1940 年春,国立三中江口实验部与初中部学生揭发校长叶桐的贪污事件发生,叶桐扬言系“ 异党分子冶煽动,要逮捕刘苇老师。刘苇星夜潜往贵阳,1940 年暑假到重庆十四中任教,并写信介绍马元熊赴该校高中部读书。在刘老师的培养下,元熊进步很快,1942 年毕业之后,考入沙坪坝磐溪国立艺专学习油画。在此期间,他与同班学雕塑的同学李枫(玄剑)认识,经常与《新华日报》、南方局青委会负责人刘光、张黎群接近,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,积极从事革命活动。1944 年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,投身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。
1945 年7 月,由当时《新华日报》工作的王匡石( 现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) 通知马元熊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开会。会议由刘光主持,参加会议的有王匡石、马元熊、张黎群、谢安禹( 元熊的爱人)。会上刘光同志讲:“ 现在蒋介石消极抗日,积极反共,斗争很复杂冶。在分析了全国抗日战争形势和今后面临的任务以后,接着对马元熊说:“老马,你是铜仁人,人熟,情况熟,是不是回到铜仁去开展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冶。王匡石同志插话:“ 根要牢牢扎到农民中去冶。马元熊接受任务,从思想上作好了回铜仁的准备。上级党的联系人张黎群指派马元熊、李枫二同志来铜仁做党的工作,临行前,他交待:两位都是中共地下党员,以马元熊同志为主。组织决定到铜仁的任务是:( 一) 对铜仁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阶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;( 二) 在湘、黔边区逐步建立党的组织,待时机成熟,组织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。由于马元熊的岳父谢献廷是地方知名人士,在铜仁政界很有影响。因此,马元熊一回到铜仁就利用这一关系,找到了掩护自己身份的职业,被安排到县教育科任督学兼县中教师,李枫同志在教育科任科员兼铜仁师范美术教师。他们以公开职业作掩护,先后到大兴、川硐、铜仁矿务局等处进行社会、政治、经济、军事调查。并在部分工人、农民及国民党旧职人员中传播进步思想,宣传革命道理。
1945 年12 月,李枫同志接上级党组织通知,返回重庆。元熊在送行时,请李枫同志转告张黎群同志:“一个人也要革命到底,坚持斗争,请组织放心。
二
为了以实际行动贯彻执行地下党组织关于逐步在湘、黔边区建立、发展党组织,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,1946 年8 月,元熊离别了家乡和妻子儿女,来到湖南省芷江县。在那里不久,经进步教师周子厚、廖少华的推荐,他先后到省立十中、私立宏济中学任教。在十中和宏济中学期间,他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,宣传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,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屠杀进步力量的罪行。常借上课、开会或串门的机会,向师生宣讲“ 沂蒙山战局冶、“ 重庆校场口事件冶、“昆明学生运动冶等,进行时事政治教育,启发师生的思想觉悟。同年,沅陵《辰州日报》主笔张毓后,亲来芷江聘请周子厚去担任该报总编辑,马元熊知道后,耐心开导说:“培养几十个进步青年,走向进步,是符合社会发展的,去充当一家反动派报纸的总编辑,这是给反动统治巩固基础,不应该,也不值得。冶他还经常登门与周子厚促膝谈心,要求他在学生中多讲公道、正义、真理;多同最穷苦的工人、农民交朋友,经济上援助他们,政治上提高他们的革命觉悟。在元熊的帮助下,周子厚对当时的政局有了较清醒的认识。从而打消了去沅陵当总编辑的念头。决心同元熊一起继续从事教育。
1947 年夏,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歼敌捷报频传,反蒋学生运动风起云涌。为配合全国学生反蒋运动,马元熊利用课余时间,组织学生唐平一、彭彩武、邱岚等学习高尔基的《在人间》、《母亲》,鲁迅的《狂人日记》,赵树理的《李家庄的变迁》、《李有才板话》等进步书籍。他还号召同学们唱《大刀进行曲》等抗日歌曲。学生彭彩武原来是专门学画山水画的,马元熊有目的地指导他看张乐平的《三毛流浪记》、《鲁迅木刻选集》,并告诉他:画不仅供人欣赏,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揭露黑暗,讴歌光明,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。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,彭彩武从山水画转学漫画,而且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。有一次,元熊在一堂美术课中,画一棵树,树上的果子写着“ $ 冶,一支羽毛枯败的鸟盯着果子叫。他告诉学生:“ 这是蒋介石乞求美元冶。在另一幅画中,他画一胸前挂面镜子的将官,镜子里骷髅成山,并题上:“ 一将功成万骨枯冶的诗句。10 月10日,元熊借“双十冶出刊的机会,组织进步学生唐平一、彭彩武、胡春梅、邱岚等人围绕他亲自设计《三毛游光明世界》的画刊内容,创作40 幅漫画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蒋介石手持大刀,尸横遍野,标题是:“看秦始皇的仁政。冶漫画无情揭露和控诉了蒋介石屠杀进步人士的滔天罪行。漫画在芷江南街口一贴出去,立即震动了全城,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,也激怒了地方反动头目。国民党芷江县党部书记李子良、杨洁源等一伙赶到现场撕走漫画,砸烂刊板,扬言要“封闭宏济,查处异党分子。冶湖南省教育厅还派专人调查“画刊事件冶,并指示校长刘国一,教导主任陈一民追查主办画刊的学生唐平一、彭彩武,威逼唐、彭供出画刊的主谋者。为保护马元熊教师,唐、彭一口咬定无人指使,由学生会主办。后来,学校在省教育厅和地方反动头目的压力下,加紧迫害进步学生,无理开除了唐平一的学籍,不准彭彩武参加毕业考试,不发给毕业证书。在这期间,马元熊为配合全国革命斗争形势,决心开展武装斗争。于是,他派教师张克光打入芷江的“ 互助社冶争取发展进步力量,与参议长邓海藩、杨永清、李庭章相抗衡。同时,对地方武装进行策反工作。根据马元熊的意见,张克光先后在罗卜田、木江冲一带发展“ 社员冶五十六人,并搜集了不少敌伪情报。“画刊事件冶在芷江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,同时也引起了特务对马元熊的注意。进步教师周子厚、廖少华等对元熊的人身安全十分担心,建议他离芷返铜仁暂时“ 避避风冶。为了保存革命力量,实行分散、隐蔽的原则,马元熊接受了他们的建议,于1948 年秋与段友萍经晃县回到铜仁。不久,他二人欣然接受私立“豫章中学冶的聘请,马元熊任该校训导主任,段友萍任教师。
三
1949 年初,马元熊接受私立“益州中学冶聘请,出任教导主任,段为教师。当时,益州中学缺乏国文教材,他与段从培养进步青年出发,冒着危险,选编了鲁迅、郭沫若、叶圣陶等人的进步文章二十多篇,自出经费、印刷排版,汇编成册,取名为《药》。他在编后记中写道:“ 苦闷的根源来得很久很远, 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种下了历史的因子……。当我走向湘黔的山程时,觉着这亘古蛮荒的绝塞里,权宜充着青年读物是含了毒素的‘剑侠爷、‘释义爷、‘模范作文爷和无名的冯、张、徐作品……。它们正啮着青年的灵魂,阉割了真理! 历史的发展是没有走回头路的,眼前的五指更遮不住客观事实的存在……。生长在这亘古蛮荒的绝塞里的青年朋友们,由你们的智慧中所发出的苦闷正深深地啃啮着你们的灵魂,所以,这部‘ 药爷,恐怕也只能作初服的药剂而已。冶编后记虽只寥寥数语,但字里行间却充满着革命热情,对青年寄予莫大的希望。马元熊回到铜仁后,为了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,在与上级党组织未取得联系的情况下,以一个共产党员坚强毅力开始进行武装斗争的思想和组织准备。在此期间,马元熊先后培养了陈建华、段友萍、陈超然、张盛文、谢土彦、谢尚均等人作为组建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,并经常与他们秘密研究工作。同时,他写信给芷江的老战友,鼓励他们坚持斗争为革命培养人才。1949 年1 月下旬,马元熊在给周子厚的信中写到:“准备输送十个进步青年,不告诉去处,只说去最艰苦的地方,准备吃大苦,一定要有思想准备。人选确定后,在芷江城候信,电报到出发。旅费由你供给。冶周子厚根据马元熊的要求,先后汇给他“ 法币冶380 万元。同时,对简师二班学生黄雨祥、蒋国旺、周明玉、杨鸣珍、胡先煦、蒋光泰、卜志科等都一个一个地做了动员工作。农历元宵,马给周子厚拍去电报:“ 款收,人缓行。1949 年2 月的一天晚上,马元熊以请客为名,在陈建华家楼上召开秘密会议( 参加会议的有陈建华、张盛文等),分析了铜仁保安团的调防情况,研究了组织武装力量,开展武装斗争问题。会后,亲自到各地组织革命武装。
3 月24 日,马元熊完成任务后从大兴返回铜仁,途经川硐时,由于叛徒的出卖,在李钰如家被保三团逮捕。马元熊被捕后,关押在川硐乡公所的碉堡里。敌人采用猴子搬桩、悬吊“ 半边猪冶、燃香烧背等酷型,百般折磨他。马元熊始终威武不屈,未供一字。敌人无计可施,决计对马元熊下毒手。当日下午,他被押往铜仁,在九股坡惨遭杀害,壮烈牺牲,时年三十一岁。马元熊遇难后,段友萍、谢士彦、陈建华、陈超然、陈万隆、张盛文等亦先后被捕,押到贵阳,关进监狱。贵阳解放时,段友萍被垂死挣扎的敌人活埋于贵阳区,谢士彦也惨遭杀害。解放后,党和政府根据马元熊生前的表现和事迹,于1953 年3 月24 日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。复仁坳烈士故居挂牌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,以资纪念。